2020/09/08

不只是化療照護餐,更是溝通的橋樑

張先生,年輕時是一位身強體壯的工頭師傅,大家都叫他小張。

因為交際的關係長期外食、抽菸、喝酒樣樣來,但偶爾一次的身體檢查也沒什麼問題,退休後,兩個女兒都很爭氣,讓他能放心地陪著太太遊山玩水,直到今年初發現大腸癌三期……

 

#家人的關懷變成負擔

張太太在先生手術後一肩扛起準備「低渣餐」的工作。

看著醫院的衛教單張、戴著老花眼鏡查電腦、回診時跟旁邊候診的病友們聊天、還有很多親朋好友的電視怎麼說,張太太努力學習著該怎麼吃最好,每天努力著變化著三餐跟點心,叮嚀著先生「多吃一點、這個也吃一點……」

但事與願違,張先生還是瘦了不少

小張告訴我們「我知道她的手藝很好,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吃她煮的飯,但剛手術完每天跑10幾次廁所,一出來又要吃飯,看著滿桌子的食物就覺得沒有胃口……。」

 

漸漸地,小張跟太太從原本的無話不談,到相看無言。

 


 

#生病影響的不只是一個人

「一開始會想訂化療餐,單純只是希望透過營養師讓爸爸能吃得好、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於改善媽媽爸爸之間的關係……倒是意想之外的收穫。」張小姐笑著說。

 

小張在第三次化療的時候被醫生告知,因為白血球不足要一周後才能再抽血檢查是否能做化療。

「回去吃營養一點,下週再來看看吧。」醫生緩緩地說

張太太回家後發了一頓脾氣,難過得跟大女兒抱怨著爸爸都不吃飯、她這麼用心準備結果還不能準時化療,到底該怎麼辦等等。而小張則是跟小女兒說著自己很想吃,但就是沒胃口的喪氣話……

為了讓媽媽安心、讓爸爸打起精神,經過兩姊妹討論,決定試著把營養交給照料理,換個方式嘗試看看!

 


 

#針對大腸癌對症下藥

其實大腸癌最常見的就是腹脹、腹瀉、便祕、胃口不好、噁心等等的問題,加上小張以前常常外食,比較喜歡重口味的食物,營養老師在諮詢後,給予了小張3個飲食重點目標,並規劃適合小張的個人化菜單:

1. 調整進食順序:台灣人常覺得喝湯比較營養,但在化療期間,喝湯不只容易增加飽脹感,湯裡面的熱量、蛋白質也不多,高湯熬煮出的浮油更可能增加病人的噁心感,因此進食順序應該從肉類(豬牛魚雞等等)、米飯(澱粉類主食)為主,搭配適量的蔬菜,最後才是喝湯。
 

2. 每餐搭配下飯料理:因為小張外食慣了,雖然傳統上清淡的食物比較健康,但在腹瀉、胃口不佳的階段,應該要以「吃得下」為第一原則。因此每餐的肉類都以比較濃郁口味的咖哩、紅燒、蔥爆、咕咾肉等等,來刺激食欲。
 

3. 充足的蛋白質規劃:化療期間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5g到2g,以小張66公斤的體重,每天應攝取99g的蛋白質才能滿足最低需求,如果有運動習慣,還要再增加一些熱量攝取。而因為腹瀉的關係,營養師選
擇了少油的烹調及雞胸、去皮雞腿、里肌肉,鱸魚、鯛魚等多樣油脂含量較低的食材搭配,讓小張能較無負擔的用餐。

 

「其實媽媽一開始很排斥訂餐,她一直覺得我們在質疑她的用心。」

「但現在看到爸爸數值變好,可能壓力變小了,笑著說不用煮飯讓她有更多時間陪爸爸去運動了!」

用一頓餐,換回家人開心的笑容,雖然治療的路還很長……,但張小姐說,他們家人都有信心,相信一切會越來越順利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