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人工肛門是什麼?飲食上該注意什麼?

資深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日前傳出直腸癌復發並轉移到肝臟、肺臟,令人不捨。
而弟弟余祥銓曾在節目上坦承,第一次手術後,醫生曾建議裝人工肛門,但姐姐余苑綺不願意,擔心會影響生活品質等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究竟人工肛門是什麼?會大大的影響生活嗎?
圖片說明
人工肛門又稱為「腸造口」或「人工腸造廔」,是藉由手術的方式,將排便的出口從肛門改為在腹部上建立一個新的開口,讓糞便從新的出口排出。常常因為擔心可能會有異味、被別人看出來影響觀感、需要改變生活習慣等因素而影響生活品質讓許多病患不願意接受。
病患在得知罹癌這個難以接受的消息後,短時間內得知需要加裝人工肛門想必更是晴天霹靂。
但更因為這樣,我們首先要了解,為什麼醫生會建議要做人工肛門?
通常原因有四個:
  1. 腸道因腫瘤過大已發生阻塞的情形時作為減壓之用途。
  2. 為了避免手術後傷口因糞便經過汙染或在術後傷口癒合不良時需作暫時性人工肛門。
  3. 腫瘤位置太靠近肛門,為了完整清除腫瘤,手術時可能需切除肛門括約肌或可能發生術後剩餘直腸長度不足以跟肛門吻合這兩種狀況,因為這兩種狀況,容易在術後發生失禁的問題,會建議做永久性人工肛門。
  4. 腫瘤已侵犯到腹腔內其他器官造成瘺管,為了避免糞便污染而做人工肛門進行分流。
(每位病患身體狀況不盡相同,以主治醫生說明為準。)
雖然接受腸造口是個辛苦的過程,但考量以上疾病治療、傷口恢復、避免失禁、預防腸阻塞等優點後,根據對身體的幫助,在專業的醫療建議下,其實是個值得的決定。而雖然人工造口因為沒有括約肌及神經叢,不會有想上廁所的感覺,當糞便形成後就會直接流進造口便袋內,但部分部位的造口再訓練後,可利用腸造口灌洗的方式來控制每天排便的時間,養成習慣後甚至可以不用在肚子上黏貼造口便袋,對於病患來說,不啻是讓生活更方便、更減少心理層面不舒適的方法。
而在飲食方面來說,除了因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等需要飲食控制,或因化療治療、放射病治療有便秘、腹瀉等不舒服需飲食調整者,建議與營養師討論針對個人狀況調整飲食搭配外,一般情況下僅建議避開較刺激性及容易產氣的食材即可。
產氣食材如:黃豆類及其製品、洋蔥、高麗菜、花椰菜、韭菜、玉米、地瓜、芋頭、馬鈴薯、汽水、、牛奶麵包等等。
而刺激性食物除了辛辣物外,還包含了蔥、薑、蒜等辛香料,容易增加糞便氣味,建議少量食用。

推薦文章